足球报道

中国越野滑雪队实现冬奥会全项目参赛里程碑 备战2026米兰冬奥迎来新篇章

2025-10-28 14:58:1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从“零的突破”到“全面参赛”

越野滑雪被誉为“雪上马拉松”,是冬奥会历史最悠久的项目之一,过去,中国在这一领域长期处于边缘地位,仅能通过外卡或东道主名额参与个别小项,转折点始于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,此后,国家体育总局启动“跨项选材”计划,从长跑、自行车等耐力项目中选拔运动员,并聘请欧洲教练团队开展科学化训练。

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,中国队在男子50公里古典式、女子30公里自由式等项目中首次亮相,但仍有部分小项因积分不足未能达标,此后三年,队伍通过“以赛代练”密集参与世界杯、洲际杯等国际赛事,23岁的新星李航在2023-2024赛季世界杯分站赛中闯入前30名,累计积分首次达到男子集体出发赛的入围标准;女队队长王雪薇则在女子短距离项目中稳定发挥,凭借洲际杯冠军锁定资格。

中国越野滑雪队实现冬奥会全项目参赛里程碑 备战2026米兰冬奥迎来新篇章

国家越野滑雪队总教练张宏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全项目参赛是队伍阶段性的‘小目标’,背后是运动员每天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滑行30公里的坚持,更是科技助力的成果。”他特别提到,团队通过动态运动捕捉系统优化运动员技术动作,并利用低温环境模拟舱适应不同赛区条件。


科技赋能与国际化训练体系

为实现全面参赛,中国越野滑雪队构建了“国内基地+海外训练”的双轨模式,新疆阿勒泰训练基地与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中心达成合作,运动员每年至少进行5个月海外集训,在芬兰期间,队伍与挪威、瑞典等强队共同训练,并参与当地联赛,逐步适应高强度竞争。

科技支撑同样成为关键,团队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实验室联合开发了“雪上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平台”,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蹬动效率、滑雪杖角度等数据,老将陈朗的滑行技术经系统优化后,短距离项目的平均提速达0.3秒,器材团队针对不同雪质定制滑雪板蜡层配方,甚至在2024年瑞典世界杯赛中因应对突发降雪调整方案,帮助选手逆势晋级。

中国越野滑雪队实现冬奥会全项目参赛里程碑 备战2026米兰冬奥迎来新篇章

国际越野滑雪联合会技术顾问埃里克·拉尔森评价道:“中国队的进步速度令人惊讶,他们不再只是‘参与者’,而是逐渐成为规则制定者——比如在滑雪板材质研发领域已提出新标准。”


新秀崛起与梯队建设

中国越野滑雪队形成了以“90后”为核心、“00后”为补充的年龄结构,19岁小将刘锐在2024年青年世界杯中夺得银牌,其独特的“高频滑行”技术被国际媒体称为“东方节奏”;25岁的赵楠则凭借稳定的体能储备,在长距离项目中多次刷新亚洲纪录。

梯队建设的成果得益于青训体系的改革,自2022年起,中国滑雪协会在东北、新疆等地设立8所越野滑雪后备人才基地,并联合教育部开展“冰雪进校园”计划,通过校级联赛挖掘苗子,据统计,2024年全国注册的青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较2021年增长210%。

前冬奥冠军、现中国滑雪协会副主席李琰指出:“梯队厚度决定了项目上限,我们现在不仅有顶尖选手,U系列赛事中涌现的苗子更让人看到未来。”


挑战与未来展望

尽管实现全项目参赛,但中国越野滑雪队仍面临挑战,欧洲强队垄断领奖台的格局尚未打破,例如挪威名将约翰内斯·克莱博在男子短距离项目中已连续三届冬奥夺金,运动员伤病防控、高海拔赛事适应等问题仍需攻克。

队伍下一步目标明确:在2026年冬奥会闯入前15名,并冲击接力项目奖牌,为实现这一目标,体育总局已启动“破风计划”,重点强化运动员的变速能力与战术执行水平,总教练张宏博透露,队伍将在2025年世锦赛中试验新型编队战术,利用团队协作弥补个体差距。

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认为:“全项目参赛是起点而非终点,中国越野滑雪的成长路径,为全球新兴冰雪国家提供了范本——通过系统规划与持续投入,耐力型项目同样能实现跨越式发展。”

搜索